我出國時,父親在松山機場也跟我說了同樣的話:「我們是異鄉人,在別人的社會裡討生活,碰到挫折是本分,是本分就不可以抱怨;不抱怨,就可以把指責別人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解決手邊的問題。」又說:「人在海外,隔了個太平洋,不能靠家裡來幫忙;出外,一切要靠自己。因為遠水救不了近火,不要浪費時間去譴責他人,也不要浪費精力去自怨自艾,這些都無濟於事。」父親強調,凡事只有自己可以怪,因為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到現在的情況的。別人或許騙了你,但他沒有強迫你。
我發現當沒有人可以靠時,自己就勇敢起來了;也發現中國古代兵法很有道理,破釜沉舟、過河卒子的確有效,沒有退路時,路就出來了。人生不可能沒有挫折,大起大落是常事,我寫信告訴那位朋友,人要靠自己,千金散盡還復來,只要有能力、有信心,絕對可以東山再起。
出自2011-10 親子天下雜誌28期
一直很喜歡洪蘭的文章,覺得她很會用小故事說出做人處世應有的態度與道理,我也覺得洪蘭的父親真是有智慧的人,洪蘭老師受其父親的身教、言教影響很大。
這篇文章觸動我的地方在於「不抱怨」三個字,我時時提醒自己多做事、少抱怨。記得在蔡穎卿「媽媽的工作筆記」這本書中,也曾看過一篇文章,提到抱怨,這本書因不在手邊,故無法節錄原文與大家分享,印象深刻的是她建議年輕人,在工作職場中,要遠離愛抱怨的同事,愛抱怨的同事,會影響大家做事的心情與態度,但對工作一點幫助也沒有,我們應該將抱怨的時間省下來去做事。
就如同洪蘭老師的父親所說:
不抱怨,就可以把指責別人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解決手邊的問題。
不要浪費時間去譴責他人,也不要浪費精力去自怨自艾,這些都無濟於事。
我先生常說:「你啊!就是想太多了!不要浪費時間抱怨,做事才對!」我想男生真是與女生不同,遇到挫折,遇到不順心的事,男生都藏在心中,表面上絲毫不露,女生總愛一吐為快,但其實是一種抱怨,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,有時說完,我們的心情並不會變好,反而更糟了!更生氣了,但對事情一點幫助也沒有。
我也想到上周所分享的蘇軾詞,我佩服蘇軾的昰:雖然他遭遇了這麼多的挫折與痛苦,但在他的作品中有傷心有幽咽,卻看不到憤懣與怨恨,他「不抱怨」的人生態度,也展現在他的作品之中,使他的作品呈現一種異於常人的歷史高度。我想對蘇軾來說,現實人生已經太痛苦了,為何還要讓自己深溺其中,還是想些快樂的事吧!
我們還是要多想快樂的事,感謝生命中的一切,多做事,少抱怨,這樣我們才能活得更好。